0人評分過此書

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: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

出版社
出版日期
2023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6267076613

計次服務

借閱規則
借閱天數 14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國立中央大學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代表台灣本土知識人的林攀龍 vs. 代表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曾約農
從涇渭分明的兩位教育家之行徑,看台灣未來發展之關鍵

台大歷史系歷史系名譽教授鄭欽仁
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
——專文推薦——

在二十世紀威權戒嚴時代,
景仰歌德的林獻堂長子林攀龍與
崇敬蔣介石的曾國藩曾孫曾約農

作為台灣與外省族群教育家代表
懷著不同的想望,雖同在一島卻互相疏離
因著强勢的外來統治政權,埋沒台灣本土人才

回顧百年台灣知識人困境
思索未完的學術文化轉型正義

1951年來自中國的知識人曾約農(1893-1986)是第一代「外省人」,而林攀龍(1901-1983)則是出生在日治時代台灣、從小在日本受教成長、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灣本土知識人。

兩人前半生所處歷史地理環境、與生活經驗極大的差異,形塑兩人不同的人生觀與世界觀。戰後,兩人後半生同樣居住在國民黨軍事戒嚴、一黨專制統治下的台灣;同樣是教育界人士,但兩人互相疏離,蓋社會族群背景、意識形態不同,個性、興趣、境遇、為人處世都不相同。

綜觀兩位教育家知識人的想望,最大的差異在於兩人所關注的政治文化價值觀的焦點不同──一位是專注「反共抗俄、反攻大陸」、復興中華文化的「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者」,熱愛中國的知識人;另一位是憧憬歐美浪漫主義文學、崇尚自由人文主義心靈價值、關懷人類文明發展、既「普世」亦「本土」的台灣知識人。

兩人的政治文化思想,持續挑戰台灣新世代的知識人──曾約農想望台灣「中國化」、「傳統化」、「保守化」;而林攀龍則想望台灣「自由化」、「本土化」、「普世化」,使之成為台灣前進的方向!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