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0人評分過此書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香港的對外交通樞紐,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促進城市互動的作用?
地理及交通運輸專家運用大量圖表分析,建議整體交通發展方案
現代城市並非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地方,它的存在有賴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,和它滿足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。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。
自中國改革開放到1997 年回歸,香港這個自轄城市享受了二十多年從事貿易而帶來的益處,也因為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東部,推動了香港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。
隨着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跑到世界各地,加上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部分取代香港,使香港逐漸失去以往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。已經基本上沒有加工工業的香港,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地位,將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。
本書着重分析1997 年回歸以來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,及其對香港整體的支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,探索香港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,打造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應發展的方向及採取的應對措施。
作者也藉着討論香港的交通運輸個案,從理論角度剖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及其所在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。
【本書特點】
(1) 作者在交通地理方面有很強的研究根基,尤其關注香港的交通樞紐地位在面對各方競爭的情況,並就未來大中華區域發展的大視野,提出一些建議。在香港苦尋出路的當下,是切合需要的一本著作。
(2) 本書有章節探討香港百多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,再分海、陸、空三個渠道,分析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,近20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,以引證對一個世界級城市來說,交通及運輸的重要性。
(3) 本書以香港為個案,以審視作為世界級樞紐城市所需要的硬件及軟件配套,令本書有廣泛的應用價值。
        
    地理及交通運輸專家運用大量圖表分析,建議整體交通發展方案
現代城市並非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地方,它的存在有賴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,和它滿足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。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。
自中國改革開放到1997 年回歸,香港這個自轄城市享受了二十多年從事貿易而帶來的益處,也因為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東部,推動了香港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。
隨着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跑到世界各地,加上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部分取代香港,使香港逐漸失去以往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。已經基本上沒有加工工業的香港,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地位,將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。
本書着重分析1997 年回歸以來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,及其對香港整體的支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,探索香港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,打造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應發展的方向及採取的應對措施。
作者也藉着討論香港的交通運輸個案,從理論角度剖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及其所在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。
【本書特點】
(1) 作者在交通地理方面有很強的研究根基,尤其關注香港的交通樞紐地位在面對各方競爭的情況,並就未來大中華區域發展的大視野,提出一些建議。在香港苦尋出路的當下,是切合需要的一本著作。
(2) 本書有章節探討香港百多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,再分海、陸、空三個渠道,分析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,近20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,以引證對一個世界級城市來說,交通及運輸的重要性。
(3) 本書以香港為個案,以審視作為世界級樞紐城市所需要的硬件及軟件配套,令本書有廣泛的應用價值。
- 出版地 : 香港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評分與評論
   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  
 
    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