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人評分過此書

臺灣的後眷村時代:離散經驗與社會想像的重構

出版日期
2019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9869703055

計次服務

借閱規則
借閱天數 14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國立中央大學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國府1949年撤退臺灣,超過60萬的國軍部隊及其眷屬被集中居住,眷村遂在臺灣社會裡形成很獨特的文化。時代遞變,今日的臺灣,許多眷村面臨拆遷與改建的命運,以往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人從此風流雲散,眷村文化更是因此雲淡風輕。

然而,眷村在凋零之際仍興起了重生希望。國防部選定了極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眷村建築群,努力將其轉型為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;同時,少數眷村則以民眾發起的彩繪眷村行動而引起社會注意,進而得以暫時保存眷村的餘韻,使得臺灣的眷村發展因此進入了「後眷村時代」。

本書從「人」與「物」兩個面向,探討臺灣後眷村時代的文化現象。以「人」的面向來看,採用語藝觀點下的敘事理論,輔以後現代及文化地理學中對於「空間」的理論探討,探索「眷村人」―這個離散共同體―在後眷村時代中的敘事想像性、自我認同的建構,以及離散與混雜的概念。以「物」的面向來看,則以各類眷村展示場所呈現的視覺語藝文本為出發點,探討其文本中所欲建構的眷村論述及其與社會想像間的重構關係。著者藉由社群離散經驗、集體社會想像,與眷村文化再現之間的重疊與落差深入探討,期待對於眷村及眷村人―這個正在消逝、卻又被國家權力賦予新意涵的聚落及社群―能夠留存歷史足跡和文化情感。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