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0人評分過此書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音樂與存在知覺:論德國當代作曲家拉亨曼的音樂 與美學
          本書從拉亨曼的生平、創作理念、創作語法與美學背景開始,並列舉三首代表作品,闡明拉亨曼不同時期、不同創新語彙的精華,其學理基礎與邏輯系統完整,論點兼具學術運用與參考價值。──臺灣 作曲家•兩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潘皇龍教授
赫穆特‧拉亨曼(Helmut Lachenmann, 1935-)為德國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,其創作受到「第二維也納樂派」和「序列音樂」的啟發,於1960年代末期發展出獨特的「樂器具象音樂」。拉亨曼的音樂充滿噪音,而且極端的否定傳統音樂概念,更因此發展出一種可以指涉現實之「美的概念」及「存在知覺」概念,希望藉此引發聽眾知覺自己與社會現實的關係,以及知覺自身內在的可能性,進而解消自己的「異化」狀態,並經驗到自我的真實存在。
由於拉亨曼的音樂深具批判反思的嚴肅性,以及極端的反傳統音響,且受限於研究文獻多為德文,故國內鮮少專書研究。本書特別深入探討拉亨曼風格特色、創作技法、表達內涵和美學,以理解他艱澀難懂的音樂創作與其背後所建基的美學思考。
        赫穆特‧拉亨曼(Helmut Lachenmann, 1935-)為德國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,其創作受到「第二維也納樂派」和「序列音樂」的啟發,於1960年代末期發展出獨特的「樂器具象音樂」。拉亨曼的音樂充滿噪音,而且極端的否定傳統音樂概念,更因此發展出一種可以指涉現實之「美的概念」及「存在知覺」概念,希望藉此引發聽眾知覺自己與社會現實的關係,以及知覺自身內在的可能性,進而解消自己的「異化」狀態,並經驗到自我的真實存在。
由於拉亨曼的音樂深具批判反思的嚴肅性,以及極端的反傳統音響,且受限於研究文獻多為德文,故國內鮮少專書研究。本書特別深入探討拉亨曼風格特色、創作技法、表達內涵和美學,以理解他艱澀難懂的音樂創作與其背後所建基的美學思考。
              德國基森大學(Universitat Giessen)音樂學博士,現為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。專長為歷史音樂學、系統音樂學、臺灣與德國當代藝術音樂。近年來研究重點為臺灣與德國當代藝術音樂研究,並以相關研究主題連續多年獲得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獎助。
著有專著Pan Hwang-long. Leben und Werk. Studien zur zeitgenossischen Kunstmusik in Taiwan(《潘皇龍的生平與創作──臺灣當代藝術音樂研究》,Aachen: Shaker,2005),以及其他學術性期刊論文如〈植根於傳統的創新──潘皇龍、曾興魁和錢南章留?時期音樂風格的研究〉和〈潘皇龍與錢南章1980年代至今的跨文化音樂創作初探〉等。
            
- 出版地 : 臺灣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評分與評論
   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  
 
    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