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0人評分過此書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「文化集體性」是文本改寫過程中之主要變因,隨著地域文化之差異,讓傳承久遠之經典文本,亦不斷地進行重新詮釋與再創。
本書主要立基於民間說唱文學之「文化傳播」脈絡來進行研究,以「地域群體文化」為論述重點。所謂文化的「集體性」與「共享性」,主要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空,並與其他社會相互連結。因此,不同地域民族,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,並形成「地域群體文化」。
本書收錄五篇論文,所探討之範圍從古典戲曲元雜劇、明傳奇,到臺灣傳統戲曲南管戲、歌仔戲,以及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、子弟書等,透過對經典文本之改編,分析不同文化地域所產生之改寫策略,如何在相異文化場域間相互轉換,如何傳承與創造各自之文學與藝術價值。
        本書主要立基於民間說唱文學之「文化傳播」脈絡來進行研究,以「地域群體文化」為論述重點。所謂文化的「集體性」與「共享性」,主要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空,並與其他社會相互連結。因此,不同地域民族,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,並形成「地域群體文化」。
本書收錄五篇論文,所探討之範圍從古典戲曲元雜劇、明傳奇,到臺灣傳統戲曲南管戲、歌仔戲,以及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、子弟書等,透過對經典文本之改編,分析不同文化地域所產生之改寫策略,如何在相異文化場域間相互轉換,如何傳承與創造各自之文學與藝術價值。
              臺灣彰化人,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。現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。
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、臺灣傳統戲曲、說唱文學、文化傳播為主;著有《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》(新文豐)、《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》(碩士論文),編有《實用中文選讀》(三民書局),及〈論南管戲《鄭元和》之文化傳釋〉、〈論歌仔冊「鄭元和/李亞仙」之文化傳釋〉、〈楊麗花電影歌仔戲「鄭元和」之文化演繹〉、〈論「子弟書」對《牡丹亭》之接受與再生〉、〈南管《蘇秦》版本考述〉、〈歌仔冊《呂蒙正彩樓配歌》之文化傳釋〉等多篇學術研討會與期刊論文。
            
- 出版地 : 臺灣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- DOI : 10.978.98696115/10
評分與評論
   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  
 
    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