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0人評分過此書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「身」在舞台上的表現不僅被觀看到肢體動作,亦有其內在抽象思維所包含、隱身於內蘊的底層。如此內面性會涉及到生活的層面,亦是創作者將其生命中「關照自我」 (the care of the self)的實踐,與舞台表現的身體技術,作為聯結。
本書以身體作為切入的視角,帶到修身的自我技術(technology of the self)。如此雙重的身體性,從外部轉向內在,經由轉化自我去建立起主體。並驗證台灣八O年代末期興起的「本土化」運動,朝著追尋自我的方向前進。身體技術作為工夫實踐,亦是觀照六O至九O年代台灣現代劇場,如何從修身的歷史經驗,找到台灣現代劇場獨特的主體性。
        本書以身體作為切入的視角,帶到修身的自我技術(technology of the self)。如此雙重的身體性,從外部轉向內在,經由轉化自我去建立起主體。並驗證台灣八O年代末期興起的「本土化」運動,朝著追尋自我的方向前進。身體技術作為工夫實踐,亦是觀照六O至九O年代台灣現代劇場,如何從修身的歷史經驗,找到台灣現代劇場獨特的主體性。
            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,臺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畢業,臺北藝術
大學戲劇學系兼任講師,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。發表論文:
〈試探七○至九○年代臺灣現代劇場的身體技術做為一種實踐〉、〈我們都是看
這樣的戲長大的──賴聲川、汪其楣、姚一葦的戲劇創意典藏作品〉、〈家/國神
話的崩離──紀蔚然家庭三部曲中的後殖民與後現代〉、〈櫥窗與道場:賴聲川戲
劇創作裡佛法的顯與不顯〉。專書:《漂泊三部曲》劇本集(2015),碩士畢業劇
本:《回歸.靡至》。
            
- 出版地 : 臺灣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- DOI : 10.6140/AP.9789864370450
評分與評論
   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  
 
    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