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0人評分過此書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全書以「《竹書紀年》與夏商周年代研究」為總題。
首篇〈汲塚竹書與古本《竹書紀年》〉,主要介紹古本《紀年》的出土、整理和流傳情況,皆概括言之,欲使讀者有個大概的瞭解,以為後面各篇的鋪墊。
次篇〈今本《竹書紀年》的纂輯和來歷〉,由於古本《紀年》早佚,現存的佚文又十分有限,而且多已失去紀年,因此現在要恢復古本《紀年》原載的年代,必須首先弄清今本《紀年》的衍傳源流,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。
此下三篇分別考求三代的年代,但採取了由近及遠的編排,先西周,後商、夏,這也是歷來研究三代年代的一種習慣,亦即由已知推未知的一種程式。所有討論皆以《紀年》為主,然又不限於《紀年》,大凡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爭議亦據所知擇要入之,故可看作是對三代年代學的一次綜合探討。所得結果仍落實於古本《紀年》,而這結果也就代表了作者目前對三代年代的一種基本看法。最後編錄了〈校訂《竹書紀年》夏商西周大事年表〉一篇置後,稍備一格,以存息壤之念
        首篇〈汲塚竹書與古本《竹書紀年》〉,主要介紹古本《紀年》的出土、整理和流傳情況,皆概括言之,欲使讀者有個大概的瞭解,以為後面各篇的鋪墊。
次篇〈今本《竹書紀年》的纂輯和來歷〉,由於古本《紀年》早佚,現存的佚文又十分有限,而且多已失去紀年,因此現在要恢復古本《紀年》原載的年代,必須首先弄清今本《紀年》的衍傳源流,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。
此下三篇分別考求三代的年代,但採取了由近及遠的編排,先西周,後商、夏,這也是歷來研究三代年代的一種習慣,亦即由已知推未知的一種程式。所有討論皆以《紀年》為主,然又不限於《紀年》,大凡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爭議亦據所知擇要入之,故可看作是對三代年代學的一次綜合探討。所得結果仍落實於古本《紀年》,而這結果也就代表了作者目前對三代年代的一種基本看法。最後編錄了〈校訂《竹書紀年》夏商西周大事年表〉一篇置後,稍備一格,以存息壤之念
1950年生。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,獲碩士學位。曾任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、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,現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史學研究所所長。致力於中國古代文獻學、文化史、史學史研究,已在北京中華書局、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機構出版專業學術著作多種,在大陸《中國社會科學》、《歷史研究》等雜誌及海外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。
- 出版地 : 臺灣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- DOI : 10.6140/AP.9789865663025
評分與評論
   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  
 
    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 
 
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