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人評分過此書

清代台灣土著地權:官僚‧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〈1700─1895〉

出版日期
1994/01/01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576712726

計次服務

借閱規則
借閱天數 14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國立中央大學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本書敘述十七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期間,平埔族群的土地權利來源及其變遷過程。作者以台中盆地東北方一個主要平埔族群──岸裡社人──為個案,說明土著部落如何接受招撫歸化,並演變成為漢人式的田園業主。岸裡社人以勇猛善戰著稱,平時過著游耕漁獵採食的維生生活。大約從十八世紀初葉開始,他們一方面接受清朝的徵召,輔助官軍平定數起反亂案件,成為官方「以番制番」以及「以番制漢」政策的協力者;另一方面岸裡社人著手開闢官方賞賜的大批草埔,變成中部地區規模最為龐大的土著業主。 作者運用岸裡社人殘留的契約文書和各種公私機構典藏的檔案,分析岸裡社人如何在漢人通事的主導下,利用契約形式,與漢墾佃共同開墾他們的土地資源,並進行初步的田園產權分配。作者從岸裡社人與漢墾佃的生產交換關係,說明土著業主的地權如何分割成業主權和佃主權。其次,作者從田園租業的頻繁典賣現象,分析土著業主如何溶入漢人商品貨幣經濟體制,乃至因長期典賣田園經營權利而導致地權空洞化的現象。本書的另一重點,則是從政治層面,分析岸裡社人如何被納入地方官僚和保甲體制,從而瓦解部落傳統權威結構。這些政治控制與社會經濟因素,嚴重腐蝕岸裡社人的部落社會與農作生活,造成普遍貧困化的現象,最後則逼使他們進行大規模的遷徙活動。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